河道治理中水泥相比石籠網有哪些缺陷
現在,在治理河道時,我們不再使用水泥施工,而是會首選石籠網作為施工材料。這是為什么呢?
在河底使用水泥鋪面只是掩蓋了河底的淤泥和臟砂,是無法杜絕水源的水體污染。當污水再次流過來時,泥沙和垃圾厚厚地堆積在河底,水體會再次惡化,變黑變臭。水泥施工主要有以下缺點:
1.水泥硬化河道或引水渠沒有泥沙層,水中難以生長具有凈水功能的植物、微生物、魚類等水生生物,河流會失去自我凈化能力,水質將越來越差。
2.硬化河道防止河流滲透,破壞地下水庫的供水補給,會使城市缺水問題更加嚴重。
3.硬化河道中水流速度快,這會加重水資源從地表流走;也會在降雨量大時造成洪水泛濫的問題。
4.硬化河道兩側沒有天然植物作為屏障,容易使土壤和垃圾直接入河,造成污染,形成河床需要連續清淤的惡性循環。
5.砍伐河道兩岸樹木,使河流易受日曬,水溫變化大。這不利于建立水中的生態平衡。夏季水溫較高時,傳染病和病蟲害可能在水中大量繁殖,危害人體健康。
6.水中生物稀少,岸邊又沒有天然植物,減少了沿河野生動物的種類,如靠水棲息的水鳥的種類和數量,不利于城市生物多樣性資源的保護。
7.破壞河流景觀。硬化河道會降低天然河流的生態價值和觀賞價值。河床和堤防都是水泥和石頭,沒有植物,給人一種死板僵硬、了無生機的感覺,缺乏自然生態美。
8.缺乏耐久性,當水泥硬化后,與流動的河水和含有硫酸鹽、鎂鹽或碳酸的污水長時間接觸,混凝土易受腐蝕,混凝土強度會降低。
9.成本高,施工中需要大量的水泥和石塊。投入使用后,疏浚和清淤成本較高。
10.高度的硬化河道也是許多溺水者無法自救上岸的一大因素。
而石籠網作為新型的水利防護結構,具有永久性的防護作用。在水流沖刷作用下,石籠網中的石塊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,使結構更加堅固。在沖刷過程中,泥沙會浸沒在石縫中,起到緩沖水流的作用。更為珍貴的是石籠網是具備綠色生態結構的產品。植物種子會利用石縫中的淤泥在石縫中生長,既能保護結構,又能防止水土流失和綠化環境。